+86-010-63363136

新闻·中心

NEWS
公司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对话“隐形冠军”之父:厦门领军企业家与西蒙教授都擦出了哪些火花?
编者按:由厦门火炬大学堂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共同举办的“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教授对话厦门企业家活动,以线上直播结合线下沙龙的形式于5月13日举行。


西蒙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后,与在厦门会场的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智松,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林煜和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章育等企业家交流互动;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精特新工作委员会主任、工信部原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王建翔博士总结点评;本次活动由厦门火炬大学堂执行副校长付敬主持。以下是互动和点评实录,根据同传速记整理而成。

1652950235287709.png

赫尔曼·西蒙教授对话厦门企业家(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与“隐形冠军”企业家互动交流

付敬:谢谢西蒙教授内容丰富、观察深邃的主旨演讲,演讲具有前瞻性和启迪性,对我们中小企业有非常强的指导价值,下面我们进入互动问答环节。今天很荣幸邀请到厦门三家知名“隐形冠军”企业的董事长,分别是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章育先生、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林煜先生和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智松先生。首先,陈总,我想了解,刚才听了西蒙教授的演讲之后,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您又有什么问题想问西蒙教授?


陈智松:西蒙先生,您好!我是亿联网络的董事长陈智松。听了您刚才的讲话很有感触,因为这些年我们公司也按照这样的思路在前进,我们公司是全球领先的IP电话制造商,占全球超过30%的市场份额,应该是您提出的“隐形冠军”概念的一员,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聚焦细分,专注、持续在研发上高投入,做到技术领先,并且我们把资源集中于研发和营销这两个比较有附加值的环节,把生产制造外包,有点类似于苹果的模式。而且我们也特别重视您讲到的第一梯队的市场,我们的销售额在美国、欧盟和中国占到80%,刚好跟您刚才的数字很吻合。我一直认为,争当“隐形冠军”是中小企业很重要的成功路径,这些年我们也确实过了几年的好日子,但现在世界形势变化太快,我们也感到了风险。比如逆全球化的风险,您刚才讲到专注全球化、持续创新是“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秘诀,全球化是重要的一环,新的国际形势是不是对“隐形冠军”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我听您刚才讲课说今后要通过到世界各地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线,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想我们能成为“隐形冠军”靠的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超强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如果这么做,会不会削弱我们的竞争力?

西蒙:祝贺您成为“隐形冠军”企业,我们也想把您的企业放在我们的“隐形冠军”名录当中,谢谢!您谈到非常理想化的“隐形企业”战略,以及你们所取得成功的路径,但是我想做一个预测,十年之后,我相信你们自己可能还是会做一些生产和制造,把一些产业放到别的国家去做,我认为这个是所有“隐形冠军”企业的自然路径。


付敬:谢谢陈总,谢谢西蒙教授在目前这样一个逆全球化,特别是目前的背景下特别有远见的预测,我们也期待全球化的步伐不要停止。下面有请蒋总,蒋总的公司刚刚上市,作为“隐形冠军”企业,应该有很多问题要问西蒙教授。


蒋林煜:尊敬的西蒙教授、付校长,很荣幸参加本次论坛。刚才西蒙教授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我今天也带来了优尼索膜技术(厦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Hans Joerg Heckmann来参加这个会议。嘉戎技术是以一家以高性能膜分离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企业,我们专注在垃圾渗滤液和高浓度污废水的处理领域,为客户提供高端的环保处理装备和运营服务的国家级高新企业。我们公司也致力于成为一家全国领先的环境技术公司,乃至全球领先的环境技术公司。十多年来,公司在提供的各种高浓度污废水处理的装备以及运营服务的项目遍布全球各地,也是中国垃圾渗液处理领域里面的领军企业。目前公司的产品也远销到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巴西、哥伦比亚等海外的市场,公司也刚刚成为一家创业板的上市公司。


我们跟德国很多企业渊源颇深,公司从2009年开始进入膜技术行业以来,我们是德国两家公司在中国的独家合作伙伴。在这十多年,他们跟我们一起发展和成长,也有很多的交流和探索。在我们的感受里面,很多的德国企业或者说德国很多中小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业务也遍布全球。但是他们又非常专注在自己很小的细分市场领域里面,对规模的扩张是非常持谨慎的态度,特别是企业的上市。


刚才西蒙先生也提到IPO。我记得很多年前,我们德国的合作伙伴,一个博士跟我提到,他说在德国如果公司上市了,就意味着这个企业可能要变差、变坏。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细分市场的领域,就如刚才讲的“隐形冠军”企业,但大多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他们要面临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当这个行业有利可图的时,会有非常多竞争者杀入,做同样的东西,更低的价格,甚至是牺牲产品质量,甚至还有很多跨界杀进来的竞争对手,所以对很多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要不断谋求扩张,谋求资源,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在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更多的政府关注,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但是也由于这样,很多企业很难安于在原有优势的细分市场领域去做精、做强,他们只能先谋求做大、做快。按我的理解,这里面有很多深层的因素,可能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化的机制,企业间的契约化的协作,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的方式,以及一些文化价值理念的因素。所以,我主要想问的一个问题是德国的中小企业是怎样理解做大和做精的关系?中国的中小企业要怎么来克服新的市场诱惑,保持自己的定力,在细分市场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使之能够成为“隐形冠军”,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受人尊敬的能够基业常青的企业?


1652950593456157.png

嘉戎技术董事长蒋林煜对话赫尔曼·西蒙教授(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西蒙:非常有意思。您提到了“隐形企业”很多的方面,比如说追求卓越,比如说拥抱国际化;当然了,你们公司也是在一个成长期,因为废水的处理还是非常可持续性的产业。您的问题是您要持续专注还是多样化,很多中国企业家在一个领域里取得成功,就想转向另外一个行业,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上市了,有很多钱,他们就想扩张。我的建议是还是要保持专注。你说它是一个小的市场,竞争激烈,但如果国际化的话,每一个小的部分就会变成很大的一个市场份额。不管这个市场是20亿美元,还是几千亿美元、5000亿美元,我都认为还是应该趋向专注,这个企业的专长和战略。我们也有很多的竞争对手,但是我们的专长是定价和市场销售,我们仍然取得了2500多亿美元的收入,如果我们跟麦肯锡进行竞争,我们就成了一个小的咨询公司;追求卓越对我来说,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战略;因为如果你去到一个未知的领域,可能有人比你还强,你可能就会遇到一种自杀式的竞争。在中国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有很多人在做了,所以必须要专注。举一个中国的例子,海尔在家电方面是排名第一,同时它也做手机,你买海尔手机吗?没人买海尔手机,这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失败的案例。有三星、苹果等已经很好的手机,海尔在这方面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但是我觉得你的讲话非常有意思,非常感谢。


付敬:谢谢蒋总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和观察,以及西蒙先生非常坚定的答案。下面有请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总来点评和提问。


金章育:西蒙先生你好!感谢你的指导。我是一家做LED芯片的企业,就像后面的显示屏,世界上三到四块里大概就有一块是我们家的芯片来做成的。这是一个在厦门很有基础的产业,基本上“隐形冠军”“隐形亚军”“隐形季军”都在厦门,他们的产值估计供应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芯片产值。在这个产业集群中,我很好奇像我们这样的产业集群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还是一种政府指导下的结果?是否会由政府的引导来形成这样一个产业集群。“隐形冠军”的企业是可以北移引导的吗?是由某些政策或者自发行为产生,还是纯市场化的行为?


第二个,在中国,因为过去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所以企业和企业家大多数会选择扩张的竞争态势,他们很少去专注一个行业,长时间去精雕细琢,不像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在经济进入增长趋缓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得比较扎实,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都是很有雄心的。我有过一些投资经验,也看到一些公司通过收购“隐形冠军”来实现自己企业版图的扩张。比如有公司先后收购30余个“隐形冠军”,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激励防火墙,每个企业都将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但是在资本层面完成了自己的扩张。在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做法。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保证能够不稀释自身企业特质的情况下,以资本方式去完成企业版图的扩张。比如收购一个个小的“隐形冠军”,当然是按照产业链去收购,这样会带来更多的产业附加红利。这种方式是否可行?想听听您的意见。谢谢!


西蒙:非常感谢这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首先产业集群到底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还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我觉得是第二种。我们在德国也有很多的产业集群,比如有一个地方有500多个医疗公司。在这个地区有一些传统的公司,但是现在这些不管是电子还是其他的一些公司他们都围绕着医疗产业来做;在电子领域,有一个地方也有一个二三百个这样的电子公司的产业集群,但是最初的形成并不是产生于政府本身,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我觉得中国也是这样。


我特别支持专注,这对于“隐形冠军”来说特别重要。与此同时,在德国我们有几个“隐形冠军”在他们不同的领域;这是一种特别的艺术,有时会有“隐形冠军”之间的合作,有时他们希望相对独立,这样的话他们才能维持自己细分市场上的优势和专注度。有些大公司会收购“隐形冠军”,但是有的时候反倒是破坏了“隐形冠军”的精神,有的时候能做到不破坏,但是需要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需要集团公司给“隐形冠军”公司很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不要破坏其独立精神和专注度;这个是可能的,但是跟这些大公司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是完全两种模式,所以不能从总部进行过多的干预。我的发言是不是回答了您的问题?


特邀嘉宾总结点评

付敬:谢谢西蒙教授对形势非常乐观的预估,厦门的企业家特别期待很快能够到德国、到欧洲、走遍全球,和你们进行深入的合作和交流。下面有请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精特新”工作委员会主任、工信部司中小企业副司长王建翔博士做点评。


王建翔:尊敬的西蒙教授,尽管新冠疫情把我们隔在千里之外,我在北京向你们问好,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我们又可以在这里交流。我刚才也听了西蒙教授的专题演讲,受益匪浅,西蒙教授一直是我们崇敬的教授,他不光是思想家、管理学家,更是“世界家”,他们也创办扶持“隐形冠军”发展的商学院,为中小企业做了很多的实践和贡献,我们今天的交流不光有理论性,更有实践性。


刚才西蒙教授也介绍了德国“隐形冠军”的成长过程和培育的环境,2022年正好是中德建交50周年,所以我们今天举行这样的交流,对于促进中德的友谊和中德经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也有赖于德国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向德国学习。


从“隐形冠军”的角度看,我认为德国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世界上的“隐形冠军”,把德国和中国进行比较,中国的土地面积是德国的30倍,我们的人口大概是德国的6倍,但是从我们“专精特新”的角度来讲德国确实有这种特质。德国的中小企业现在有370万户,我们的中小企业数量2018年突破1亿,到目前全中国的市场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有1.54亿户。但是从现在的经济总量来讲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全球第二,114.3万亿人民币,相当于是17.73万亿美金,德国是3.8万亿美金,总量很庞大,我们体积很大,但是从小而精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就不如德国,德国的GDP尽管只有3.8万亿美金,但是人均已经达到45700多美金,我们刚刚迈入1.2万美金,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跟德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西蒙教授非常仔细介绍了德国“隐形冠军”,西蒙教授是“隐形冠军”之父,他提出来德国370万中小企业当中有1400户左右的“隐形冠军”,全世界大概有三千多个“隐形冠军”,这些数据都是向西蒙教授学来的。现在美国非常强大,它只有360多家“隐形冠军”,中国差不多90多位,从这方面的质量来讲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德国1400多的“隐形冠军”,占德国经济差不多三分之一。所以说“隐形冠军”在德国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向德国学习,培育我们的“专精特新”企业。


改革开放之初,有七八年我们只有152个乡镇企业,到今天为止2018年突破一个亿,到现在有1.54亿,这么庞大的中小企业要怎么发展?怎么促进它?怎么管理它?在2003年的1月份我们提出中小企业组织原则,我们在政策方面鼓励中国的中小企业,但是相比较德国来讲,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陆续出台中小企业组织原则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规划和方案,早于我们大概30多年。从这些点来讲我们都是要学习的。


中国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专精特新”的概念,因为我们这么庞大的中小企业怎么去引导它,怎么去帮助它发展,也是政府和各级服务体系考虑的问题,同时是中小企业本身要考虑的问题。所以2008年在广州第五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我们就开通了“专精特新网”,时任工信部的副部长还出席开通仪式,做重要讲话。2011年“专精特新”正式写入“十二五”计划。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里首次提出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要在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关键的基础产业、关键的原材料这些方面培养“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国家级471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就更多了,有三万多家,在“十四五”期间提出来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就是要建立一百万个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十”就是要十万个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千”就是扶持一千个我们的单项冠军,到目前为止单项冠军全国已经培养256家示范企业,另外我们还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些工程都是从政府的角度,而且刚才西蒙教授也说我们要投资十三亿美金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这也是学德国“隐形冠军”的做法。


在中德合作方面我们也有了很好的基础,中德政府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我们已经进行15年,在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具体操作下,我们到目前为止已培养660多名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就是我们的企业家到德国来学习德国先进的经验,大概30%专精特新“小巨人”,其中5%是单项冠军,从这点来讲中德的合作有非常好的基础,也更有远大的前程。


今天通过跟西蒙教授的交流,我们也希望疫情以后,中德政府的合作能更上一层楼,刚才西蒙教授的总结我也特别感受深刻,现在世界局势非常的复杂,非常的严峻,一个是新冠疫情将近有5亿多人感染,几百万人丧失生命,经济受到重创,很多产业链断裂,原材料的涨价,贸易主义的保护,都给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困难。还有刚才提到俄乌战争,局部上也影响到我们的国际合作。


今天西蒙教授讲到“隐形冠军”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要专注。曹德旺先生也说过一句话“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情”,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另外,一定要专注,要有工匠精神,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见异思迁。


另外是一定要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的创新,我们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都要有这个要求,要有十几项发明专利,有几十项新型的专利,这些都是对创新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精细化管理,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同样是第一生产力;我在向德国企业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习它的精神实质。


我也看过西蒙教授的一些著作,西蒙教授在分析1400多家德国“隐形冠军”当中有几个特点我非常赞同。德国这1400多家“隐形冠军”平均年龄都是在68年以上,超过百年的企业有38%,你想想,我们中国的企业有几家这样的企业,也许我们同仁堂是百年企业,所以这是一个精益求精、持续不断地努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德国1400多家“隐形冠军”当中,有市场话语权、有定价权的一些企业它的持续时间长达22年之久。还有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德国的“隐形冠军”2/3是家族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这都是德国“隐形冠军”的特质。我们在座的中小企业今天能够学习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在世界动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中德合作。中德建交50周年,我们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更大范围、更深的程度来加强这个合作,加强我们中小企业的合作,中德经济稳定对中欧,乃至对世界经济稳定至关重要。中德的合作能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振世界经济的信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谢西蒙教授今天给我们送来的知识盛宴,也感谢厦门火炬大学堂提供的这样好的平台,我们中德中小企业协会自成立以来为十万多家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现在的“专精特新”培训计划,通过整合政策资源、金融资源(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很大的问题)、技术资源,像大家提到的数字化升级,数字化改造,在为“专精特新”的行动纲要里面也提到“十四五”期间要准备100家大型IT企业为10万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提供服务。在此更希望通过我们的互联网技术,通过我们的人工智能、5G等大技术加强和德国企业特别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合作,让我们真正携手为我们中小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最后,我想用三句话来结束总结,在充满严峻挑战的国际大形势下,我想我们要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洞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合作,为世界和平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长远的和平贡献力量。再次谢谢西蒙教授,谢谢付老师,谢谢各位企业家。谢谢!


付敬:谢谢王司长,刚才王司长的总结放在中德建交50周年的背景下,特别有意义。我相信厦门的中小企业,厦门“专精特新”企业一定会在推动厦门的国际化,推动中德关系,推动中欧关系以及厦门对外交往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因为现在王司长在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做专精特新工作委员会的主任,我代表我们学员企业向您发出邀请,期待您的协会与我们大学堂、与高新区加强合作,也期待北京的疫情早日好转,您能到厦门来给我们更多工作上的指导。在结束我们今天的对话之前,我也想请在台上每人用一两句话简短的语言,对今天的活动做个小结。


陈智松:很荣幸今天应邀来参加这个对话的论坛,线上的原因,沟通起来还是有点困难,我的问题感觉是没有翻译到位,也没有听明白。但是总的来说,对于西蒙先生的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虽然大家做企业都有很多困难,比如说刚才问到有天花板,可能竞争很残酷、很激烈,我自己的问题是虽然我们在某个领域做得挺领先,但是还是要考虑到以后的成长空间,逆全球化的问题对我们也是很大的一个冲击。听完西蒙教授的讲话确实很有道理,我们要选择对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的路径,我感觉还是要专注,因为他反复强调专注,他也是拿出真实的感悟。很有收获。谢谢!


蒋林煜:我也是有同感,专注很难,但是又是很必须的,这个是我今天最大的感受。第二个,我觉得是作为一家科技型公司,我们不讲自己有竞争力,不能只是局限在中国市场,一定要成为全球企业、国际化企业,这样才可以称自己有竞争力。


金章育:非常好的一次活动,既有世界大腕的广度,又有政府领导指导的高度,还有中德建交50周年的热度。学习到很多,非常感谢火炬大学堂。谢谢!


付敬:谢谢三位嘉宾精彩的总结。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西蒙教授。感谢西蒙先生、感谢各位企业家、感谢王司长,对今天这次知识盛宴的独特贡献。


我谨代表厦门市副市长、厦门火炬大学堂校长张志红女士,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厦门火炬大学堂常务副校长赖建州先生邀请我们德国的朋友,邀请你们到厦门、来访问高新区,到高新区来参观,特别是邀请我们的一些海内外的企业家到厦门、到高新区投资兴业。


在活动结束前,要特别感谢今天的译员张颖院长和苏磊女士,他们准确流畅的专业翻译,确保这场高质量对话的完美呈现。同时要感谢转播团队技术上的支持。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感谢线上线下观众的参与。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节选自「厦门火炬大学堂」微信公众号